编者按
八十载光阴流转,硝烟尽山河重振。当历史的年轮铭刻下又一个抗战胜利的纪念日,我们拜访这些平均年龄近百岁的抗战老兵。看到他们在敬礼时依然绷直颤抖的手指,我们知道历史从未远去。通过聆听他们对青年的寄语,我们感知踏出胜利之路的东方韧性。我们记录,不仅是致敬所有为抗战胜利奉献青春、热血和生命的人们,更是为了守护一个精神坐标——在老兵们佝偻的脊背里,挺立着一个民族永不弯曲的铮铮铁骨。
——————————
孟繁德:坚决抗战到底,不怕流血牺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孟繁德寄语青年:现在的青年要珍惜和平,好好学本领,不要只考虑自己,要更多考虑国家的需要,要时刻准备着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为什么要打仗?”
“为了咱们贫苦的老百姓,为了新中国?!?#20170岁的抗战老兵孟繁德经常给重孙子讲抗战故事。
因为腿部伤病,如今孟繁德每天只能拄着拐杖在小区内不米的范围内散步,而他曾经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几乎走遍了整个东北。
1927月,孟繁德出生于山东邹平。他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地下交通员。在父亲的影响下,10岁时孟繁德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担任村里的儿童团团长。当时,他和儿童团的小伙伴们到周边很多村庄去唱抗日救国歌曲。
“虽然当时年纪小,还不能拿枪上战场,但也要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23391繁德说。
“月儿弯弯,红星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捉拿汉奸,盘查行人要紧严?!?#20170年已岁的孟繁德精神矍铄,唱起儿歌仍然铿锵有力。
1940年,13岁的孟繁德正式参军入伍,成为八路军山东省清河军区清西军分区的一名卫生员。
那时,日军“扫荡”非常严重。孟繁德和战友们一边反“扫荡”,与敌人作斗争,一边争分夺秒学习医疗知识。孟繁德回忆说,山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房子就自己搭木棚,没有照明灯就点火把,没有医疗器械就拿木头铁丝做。
战地医院没有固定场所,伤员分散隐蔽在各个村庄。孟繁德就抱着包裹好的药筐穿梭于村庄之间。药筐里装着消毒水、纱布、镊子、药膏等简单的医疗用品。“别看医疗用品简陋,那可是救命用的?!?#23391繁德说。
1943年秋的一天,孟繁德至今难忘,那是极其惊险的一刻。孟繁德抱着药筐走在路上,迎面就看见了日军骑兵,离他只有三四百米?!?#31568里装的是伤员们生存的希望,要是被发现就完了。”孟繁德说,情急之下,他一个闪身躲到路旁,紧紧护住怀里的药筐,屏住呼吸。日寇见孟繁德年纪尚小,没有多问便与他擦肩而过。
在一次反“扫荡”中,孟繁德所在医院被日军炸毁。在医院就医的战友们很多都被再次炸伤、病情危急。孟繁德向组织申请,由自己带队把病情严重的战友送到军区总医院救治。
在获得上级批准后,他和战友两次穿越敌人在公路上设置的封锁线,用担架把伤员送到军区总医院,确保了伤员生命安全和及时救治。
“纵然情况危险,也没有半分退缩。”孟繁德底气十足地说,那时心里就一个念头,坚决抗战到底,不怕流血牺牲。
1945月,孟繁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在攻打青阳店据点时,孟繁德和战友们获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那一刻,他与战友相拥而泣。
接近百岁的孟繁德精力充沛,平日里喜欢养花、读书、拉京胡。他还喜欢跟来探望他的年轻人讲抗战故事,嘱咐他们一定要把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
孟昭身:没白拼,现在的中国,真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孟昭身寄语青年:一个人不论你什么出身,只要坚信共产主义理想,跟共产党走,就一定能有作为;一个人不论你本事大小,只有把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连在一起,才能一生无悔!
98岁的抗战老兵孟昭身精神矍铄,回顾抗战经历,眼里满是自豪,胸前的各种战役胜利纪念章熠熠生辉。家里墙上挂满他年轻时英武的军装照和其乐融融的全家福照片。
出生年的他是山东省金乡县人。1938月,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金乡惨案”。1942年年初,日军又来扫荡,15岁的孟昭身不想整天东躲西藏,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八路军。
“八路军打鬼子,俺恨死了那些杀人放火的坏蛋,俺有了枪,要狠狠揍那些坏蛋?!?/p>
“1944年冬,一队鬼子兵乘坐汽车要路过一个偏僻的村庄,我们得到这个秘密情报,决定利用难得的机会打一个伏击战?!?#23391昭身回忆,那是个下午,主力埋伏在村外的沟边、崖下,另外一些同志埋伏在其他地方准备策应。他自己则和一名新同志埋伏在村边一户人家荒废的猪圈里,截击鬼子的退路。
太阳渐渐地偏西了,远处传来隆隆的汽车声?!?#36720”的一声,日军汽车碾过地雷,在爆炸声中一下子“瘫痪”了。枪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日本兵抵抗了一阵子就夺路向着城中的方向逃走了。
孟昭身和那名新同志没有打上伏击战,觉得非常泄气,正要出去,突然听到“呜哩哇啦”的说话声。他们向着说话声的方向仔细观察,发个日本兵正鬼鬼祟祟摸索过来。
“一定是掉队的。”孟昭身小声说。
“我们怎么办?打?行吗?”那个新同志有些胆怯。
“行!”孟昭身坚定地说,“小鬼子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怕什么!”看见日本兵走近了,他扔出一颗手榴弹。
手榴弹在日本兵身边爆炸了。前面的两个日本兵见又遭伏击,不知虚实,连滚带爬地逃跑了。
“一个日本兵被炸断了腿,和另外两个一块儿成了我们的俘虏?!?#23391昭身难掩兴奋。
战斗并非一帆风顺,一次负伤经历让孟昭身至今难忘。
1943年年底,日本鬼子从单县往金乡县运送粮食,途中遭到我军伏击。战斗正酣时,鬼子的一发炮弹在孟昭身旁边炸开,弹片打进他腰部的第四根和第五根腰椎之间。
他躺在地上不能动弹,但是怕影响战斗,咬紧牙关不出声,疼得汗珠“啪嗒、啪嗒”往下滴。
一直到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才发现他负了重伤,把他抬到附近的一棵大树下面。医生说弹片打进去很深,必须立即取出来。
没有手术设备和器械,于是,战友们找来一块破席子,让他躺在上面,又向老百姓借了一把剃头刀。没有麻药,把剃头刀放在火上烧一下算是消毒了。怕他因疼挣扎,医生还个战士按着他。
医生说:“会很疼的,你要挺住啊!”
孟昭身说:“医生,你放心取弹片吧,我挺得住!”
因为弹片进入皮肉很深,剃刀要把伤口处的皮肉拉开,刀割着皮肉,又没有麻药,疼得钻心,他使劲挣扎,可是战友们把他按得死死的,动弹不了。医生一声不吭,麻利地做着手术。
战友安慰他:“小孟啊,挺住,你一定要挺住啊!弹片一定要取出来,要不你就会瘫痪了,再也当不成兵了,不能和我们一块儿打鬼子了。”
弹片终于取出来了,可他的两只脚由于乱蹬乱踹,10个脚趾都磨烂了。
当时没有消毒水,医生就用清水冲洗伤口,怕感染腐烂,医生又请教当地的老中医,配了一副防腐烂的中药膏糊在伤口上。后来,战友们把他抬到其他地方养伤。
其实,像这样难忘的战斗经历,孟昭身还有很多,抗战胜利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等,立下赫赫战功,还曾担任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直到离休。
在他眼里,枪林弹雨里盼的“太平”,如今成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超市里码得整齐的米面,孩子放学路上的笑闹,夜里亮到天明的路灯,都是当年好多战友们没来得及见的“好日子”。那些曾用鲜血守护的“安稳”,真的成了现在日子里习以为常的平常。
他感慨,以前护的是家国安宁,现在看祖国一天天强起来,感到骄傲,总忍不住摸一摸旧勋章,想跟老伙计们说,咱们没白拼,现在的中国,真好!
——————————
黎洪:饱受战火蹂躏,更懂和平珍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黎洪寄语青年:走过百年人生,证明跟着共产党走是正确的,因为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我寄语青年朋友们,不要忘记历史,永远跟党走,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做好本职工作,让国家更加富强,让自己生活更加幸福。
近日,“粤游粤红”第三届广东红色旅游季在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启动。即将岁的东江纵队抗战老兵黎洪登上舞台,全场起立致敬,掌声经久不息。
“年轻人要永远跟党走,努力工作,贡献力量,让国家和社会变得越来越好?!?#20146历日军侵略,饱受战火蹂躏,黎洪更懂和平的珍贵。从香港街头的少年,到华南抗日战场,早已白发苍苍的黎洪,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黎洪左侧头颅深处,仍残留一枚子弹碎片,是战争时期留下的伤痕。这块金属在他颅内停留了大半个世纪,并未造成明显不适。他笑称:“脑袋还灵光?!?/p>
黎洪,1924月出生于香港。1941月,日军攻陷香港。黎洪一家突遭劫难:妹妹被卖,弟弟被日军抓到新加坡做苦力。当时在九龙一家船厂务工的黎洪,突然体会到家破人亡的痛苦。
“国难当头,怎能不站起来反抗!把悲伤放在心底,化为在战场上杀敌的动力?!?#40654洪回忆,1942年,他先后加入九龙西贡自卫队、九龙西贡港九大队(后编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投身抗日救亡。当时,包括宋庆龄、田汉、茅盾、邹韬奋等人在内,不少知名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香港沦陷后,侵华日军对他们展开搜捕。
“我们接到通知,要护送一些‘水客’回内地?!?#40654洪说,他所在的小分队负责其中一段的哨兵任务,日夜坚守在西贡的一座山头。
“我一共护送了两批‘水客’。他们经过时,我们就在山头瞭望,关注是否有鬼子和汉奸追过来。”黎洪说,护送过程很顺利,只在当月与日军交手过一次。
据记载,这场大营救共撤余名进步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其间无一人被捕,无一人牺牲。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翻看史料,黎洪才知道,当年护送的“水客”是重要的文化名人。“回想起来,有幸参与文化名人大营救,我感到非常光荣。”黎洪说。
时至今日,“东江纵队战士”仍是黎洪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头衔。由于表现优异,1943年黎洪被调到东江纵队司令队,负责司令部保卫工作。
一次,司令队护送司令部前往博罗县,在东江边与日军骑兵狭路相逢。司令部带着电台等重要设备和技术人员,一般不参与战斗。但事发突然,司令部果断下令:准备战斗,打个伏击战。
“伏击战很成功?!?#40654洪回忆起这段往事,依旧心潮澎湃,“鬼子逃进山洞据守不出,我们用手榴弹进攻?!?#22061’的一声巨响,手榴弹在山洞内炸开,把他们成功消灭。”
在黎洪的抗战生涯中,东江纵队与日军交手最激烈的一次战斗,是发生在东莞市黄江镇的梅塘战斗。1944日,东江纵队在东莞梅塘乡龙见田村整训。当天夜里,名日军从东莞樟木头出发,打算抄小路偷袭东江纵队。5日拂晓,日军到达龙见田村右侧,准备向左迂回包围,毫无防备的东江纵队迅速迎敌。他回忆,“一直血战日下午两点,成功将日军压制在山谷里。直到黄昏,日军才从山间小路撤走。”
抗战期间,黎洪打过不少突击战。在他看来,“只要还活着,就要继续革命。怕死就不革命,革命就不怕死”。
黎洪家中有一枚珍藏的“光荣在年”纪念章,如今已拥年党龄的黎洪记忆犹新,1944月,在华南抗战将领梁鸿钧的指导下,他写下入党申请书?!?#20004个月后,我通过考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激动得不得了!”
入党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成为黎洪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1944月到年底,黎洪带领第五大队南虎队第二中队沿着东江打游击。他回忆,“得益于群众帮助,我们一次次化险为夷?!?/p>
1944年夏天,在深圳龙岗突袭伪军后,队员们十分疲惫,隐藏到当地农村休整。天刚蒙蒙亮,有哨兵发现一大队装备齐全的日军袭来。敌我力量悬殊,十分危急?!?#20851键时刻,老乡们把通向二楼的铁门由外上锁,假装楼上没人居住,没有引起鬼子怀疑?!?#40654洪说,在老乡的帮助下,第二中队顺利回到大本营?!?#20826和人民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我要为老百姓而战?!?/p>
这样的信念,支撑着黎洪一路走来。
黎洪一直保持读书写字的习惯。《古文观止》中收录的唐代文学作品《吊古战场文》,是他反复诵读的古文之一。他说,“这篇古文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反对战争、反对侵略,我很有共鸣。”
——————————
鞠万昌:毛驴上的重机枪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
鞠万昌寄语青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传承好红色基因,不辱使命,奋勇向前。
今岁的抗战老兵鞠万昌平日里总不停念叨:“一定好好活着,替牺牲的战友看看现在的世界?!?#24403年和他一起参军名战友,如今只剩他一人健在。
1927年,鞠万昌出生在江苏盐城建湖县北左庄,回忆起日军第一次进村扫荡时的情景,他仍旧悲愤不已?!?#26085本人实行三光政策,留在村庄里的人都被杀了,河里漂着很多尸体,杀完了抢粮食,放火烧?!?#20182讲述,“有个邻居多岁,就是普通老百姓,因为跑得晚了让人逮住,被刺刀挑死了?!?/p>
16岁那年,鞠万昌到上海谋生计,看见桥头有日军站岗,过路的百姓必须停度鞠躬,有的人不服气,要么换来一顿毒打,要么直接被刺死,鞠万昌也因不肯就范挨了军棍。当时他并不懂得多少革命大道理,只知道“不把鬼子打走,家乡也没了”。
1944年,鞠万昌加入新四军营,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他回忆,那时部队武器装备不行,不少人没有枪,只能背着大刀,但依旧士气激昂。“当时有句口号,打死了算,打不死干。就算没有枪,我也要打你两巴掌?!?/p>
1945月,鞠万昌参加打击阜宁县城日伪军战斗,部队从日本人手里缴获了一挺重机枪,鞠万昌成为队伍里唯一的重机枪手?!?#37325机枪一分钟能多发子弹,扫射起来说不清能打死打伤多少人,用日本人的武器打日本人,特解气!”
战斗中,重机枪手一直是敌人重点攻击对象。一次,他一心向前冲,不幸被子弹击中腿部。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因为战场上不能少了重机枪。为不影响部队作战,领导特批他可以骑着毛驴上战场,“毛驴上的重机枪手”成为鞠万昌多年来的一段笑谈。
参加抗战后,鞠万昌在大小战斗中多次负伤。他的耳朵被炮弹震伤,至今有一侧耳朵听不清楚。他的脚踝里有一枚炮弹弹片,一到阴天下雨就会红肿疼痛,走不了路。
1945日,鞠万昌在他的《战地日记》里写道:“抗战胜利了,但我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只要活着,就要把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多年来,鞠万昌始终秉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件背心补了又补,说啥也不换新的。“抗战那会儿没粮吃,为了填饱肚子吃树皮,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20182说。虽然对自己抠门,但他每年都把省下的钱,用来资助山区里的贫困学生。
这些年,他也会时常回到老部队,来到高校、企事业单位,为青年朋友讲历史、上党课。他说:“年轻时是重机枪手,现在老了扛不起枪,要当好宣传员,讲好中国故事,把红色种子种在娃娃们心里?!?/p>
——————————
李林昌:多次英勇“牺牲”又神奇活过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 通讯员 黄建 齐红雨
李林昌寄语青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一定要守护好。怎么守护?要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有国才有家,只要人人都努力为国家作贡献,我们的明天就会越来越好!
在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有一位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中“小李子”原型人物——现岁高龄、有年党龄的老八路李林昌。老人家头脑清晰,身体硬朗,说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次次冒死打入敌人内部,与敌人周旋锄奸和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的经历,他记忆犹新。
李林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张庄村。1938年,年岁的他带着对侵略者的家仇国恨加入任丘县抗日武装。1940年在安平、博野根据地参加了由聂荣臻、贺龙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武装部队。1942年,他加入冀中九分区的敌后武工队,在任丘、高阳、安平、清苑、蠡县、博野、安国一带发动群众,深入敌后摸敌情,除汉奸,打游击战。
战争年代,李林昌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既有与敌人斗智斗勇,也有正面迎战杀敌,都能以其惊人的胆量和灵活机动战术完成任务,屡立战功,多次受到嘉奖。1943年李林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李林昌多次英勇“牺牲”又神奇地活过来,可谓九死一生。
1942年,日寇集中兵力对冀中平原进行“五一大扫荡”,时任任丘县抗日游击大队班长的李林昌和两个战友藏进一村民地道,敌人发现后往地道里扔毒瓦斯罐。李林昌重度昏迷,后被村民救治才苏醒过来。
1943年,李林昌在天津和北京之间的霸州胜芳镇小王庄攻打敌人四层的炮楼。他身先士卒攀爬天梯攻打敌人炮楼时,梯子被炮楼上的敌人掀翻,从十几米高处摔落地面,磕掉了三颗牙齿,不省人事,后经过抢救奇迹生还。
李林昌常说:“我是幸存者,我的好多战友在一次次的战斗中都牺牲了,他们好多才只有十五六岁。那段历史我永远难忘,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用无数先烈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啊?!?/p>
李林昌说:“新中国成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祖国越来越强大,我感到很欣慰很幸福?!?/p>
——————————
欧光其:不畏艰险穿越日军封锁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欧光其寄语青年: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人牢记历史,努力工作,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法政路一单位宿舍二楼,门前贴着“光荣之家”的横幅,屋内时不时会传出《延安颂》《唱支山歌给党听》《松花江上》等歌曲哼唱声,歌声来自抗战老兵欧光其,这些都是他最爱的歌曲。
98岁的欧光其收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周年”纪念章。戴着纪念章,他讲述起那段烽火岁月里保家卫国的故事。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那些留在记忆里的烙印却愈发滚烫、深刻。
欧光其,1927月出生于广东中山,1944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梅州,在这片红色革命热土上继续发光发热。
1940月,中山全境沦陷,日军在中山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野蛮暴行。欧光岁那年,至亲先后离世,他成了一个孤儿。目睹日寇暴行,那时他就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鬼子赶走?!?7岁时,他在地下党组织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山县五桂山抗日游击队,被编入中山抗日义勇大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欧光其说,在他走投无路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收留了他,让他有机会上战场,他内心坚定了“一生跟党走,一辈子跟着部队走”的信念。
“我不怕,我是一个孤儿,打死一个日本鬼子我都赚了!”谈起抛头颅洒热血的岁月,欧光其语气铿锵有力。他回忆,“我当过通讯员,有一次送信的时候差点被敌人发现,我嚼碎了写有情报的纸条,吞进肚子里才躲过一劫?!?/p>
欧光其不畏艰险穿越日军重重封锁线,子弹擦着耳朵过,却从未退却,曾多次穿越烽火线为我军传递重要情报,频立战功。
抗日战争胜利后,欧光其跟随部队投入解放战争。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他作次,曾两次在战斗中负伤,获三等功两次,四等次。
欧光其儿子欧庆波说,父亲虽年岁已高,但对加入革命日期、入党日期仍记忆清晰,每天坚持收看新闻,经常念叨和教育我们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永远跟党走。
——————————
张宜顺:11岁投身抗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宏炜
张宜顺寄语青年:希望新时代革命青年能继承发扬抗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福建漳州一岁老人的家中,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周年”纪念章熠熠生辉。纪念章的主人是抗战老兵张宜顺。
1933年,张宜顺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贫困家庭。1939年,他的哥哥张宜蕴响应号召加入八路军抗日游击队。
1944年,张宜顺的父亲因抗日军属的身份被抓走审问,后逃脱前往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投奔张宜蕴所在部队。同年,张宜顺的母亲也带着他和幼小的妹妹,一路奔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全家相聚后,年岁的张宜顺也投身抗战,成为鲁中军区后方医院三所的一名小看护员。
张宜顺当时年纪小,害怕部队不要他,总是积极表现,不怕苦不怕累,大人能做的事,他也能做。
1944年,八路军在沂水县歼灭守城日伪军,那是张宜顺第一次上战场救护伤员。在此次战斗中,八路军俘获𱄿名受伤日军士兵,张宜顺所在的班被安排照顾伤俘。
刚开始,张宜顺对这个工作安排很不理解。他认为,咱们打日本侵略者还来不及,为什么要去护理照顾他们呢?
指导员告诉他,日本帝国主义是死敌,但有些士兵是被强征的,要去感化他们。听进了指导员的话,张宜顺决定服从组织安排,照顾伤俘。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宜顺曾经照护过的战俘马山还写了讲稿,表达对抗战胜利的拥护。
1952月,张宜顺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他随部队南下,来到福建一所部队医院工作。此后,张宜顺不断学习、深造,一直读到大学,成了医院的业务骨干。
1978年,张宜顺转业至福建漳州,曾任漳州市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主管医师。
如今,虽岁高龄,张宜顺仍常常走进学校、社区,讲述保家卫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