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音頻
每天早上臨上學(xué)前,女兒都會抱著個裝有各式頭繩的小筐,拿一把桃木梳子跑到我跟前,要我?guī)退鷥蓷l麻花辮。
給她梳理頭發(fā)的工夫,女兒就在那個小筐里翻找,隨自己的心情選出一款不同樣式的頭繩。
這幾天,女兒特別喜歡我剛買給她的那款橘子頭繩——黑色的發(fā)圈上墜著橙色或青色的小橘子,還有剝了一半皮露出橘肉的,連白色的橘絡(luò)都清晰可見,像真的橘子一樣。女兒說:“同學(xué)都說這個頭繩好看,還假裝從我辮子上摘橘子吃呢?!?/p>
我笑了:“你多幸福啊,有各式各樣的頭繩扎頭發(fā)。媽媽小的時候可沒有?!?/p>
女兒只知道我給她買頭繩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只要看到喜歡的就毫不猶豫地下單,但她并不知道這是我童年時期的一個執(zhí)念。我小的時候,母親為了省事就一直給我剪短發(fā),直到上了小學(xué)四年級才開始扎辮子。那時我很想要好看的頭繩扎頭發(fā),而用的卻是難看又勒頭發(fā)的皮筋亦或是一截毛線。記得自己擁有過的最好看的一根頭繩,是大伯家的堂姐送我的——那個夏天我順利地升入初中,她送我那根頭繩當(dāng)禮物。所以,現(xiàn)在我總?cè)滩蛔〉亟o女兒買頭繩,也許深層次的原因旨在滿足自己的童年欠缺吧?看著她扎著好看的頭繩那副美美的樣子,像是跨越了時空,讓童年的自己也得到了滿足。
其實不僅頭繩,其他方面也如此。比如女兒喜歡跳舞我就給她報了舞蹈班,那是因為我小時候也想跳卻沒機會學(xué);女兒癡迷畫畫我就為她報了美術(shù)班,并且盡可能給她提供繪畫材料,那是因為我小時候也喜歡畫畫,卻只能用小木棍在土地上畫,用燒火棍在灶臺上畫,沒有條件接受專業(yè)培訓(xùn)。有時候看著女兒翩翩起舞、專注作畫,我仿佛看到的都是童年的自己。于是,往往會有一種錯覺——養(yǎng)女兒是在重養(yǎng)了一遍自己。
跟幾個寶媽聊起來,大家也有同感。一位寶媽說,她小的時候,家庭并不幸福,酗酒的爸爸經(jīng)常在喝醉后打她和媽媽。所以她最羨慕的,是那些擁有父愛的女同學(xué)。結(jié)婚后她也生了個女兒,平時便更多地創(chuàng)造愛人跟女兒相處和陪伴的機會。她說,看著愛人無條件地寵愛女兒,家庭關(guān)系如此和諧,感覺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也得到了釋懷。女兒能夠健康快樂地長大,她也覺得像是重養(yǎng)了自己一遍。
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把所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強塞給孩子。比如,我小的時候喜歡布娃娃,后來就給女兒買過很多布娃娃,她卻偏偏不喜歡。于是,我尊重她的喜好,把那些布娃娃收在自己的床頭,僅滿足兒時的愿望也挺好。托女兒的福,中年的我,以這樣的方式圓了童年的布娃娃夢,并且還不用覺得難為情。
養(yǎng)育女兒的媽媽們,因為也曾是女兒,所以更懂得她們在成長中的需要。于是在養(yǎng)育的過程中,努力修正一些言行,完善教育方式,避免那些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傷害或者遺憾重現(xiàn)在女兒身上,又何嘗不是自己的另一種圓滿呢?
(作者 玲子 來源 半月談·品讀 AI主播 制作 王宜謙)
舉報/反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