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秦腔成了时髦事
中国文化报记者 秦毅 文/图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工人文化宫内锣鼓铿锵、曲韵悠扬,国家级非遗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肖玉玲创立的肖派经典剧目《五典坡·前本》在此上演。作为西安三意社“以戏传脉、以人承艺”的重要实践,此次复排的《五典坡·前本》由青年演员担纲,展示了肖派经典的深厚底蕴,彰显着秦腔艺术的生生不息。
经典剧目《五典坡·前本》
近年来,𱐏D秦腔电影到竖屏秦腔短剧,从复排经典剧目到时代佳作频出,从街区戏台到乡村舞台,古老的秦腔艺术在古都西安焕发青春活力。
“我们聚焦‘文化兴市’,贯彻落实《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出台《西安市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实施意见》等,打出了一套政策扶持的组合拳。”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程锐介绍,2023年起,西安增设秦腔院团改革发展补助资金,每年下达市级专项补助资万元,2025年起将区县国有院团发展补助资金万元提高万元。
政策的精准滴灌催生了创作的百花齐放。据悉,西安市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万元赋能精品创作,秦腔《陕北往事》《无字碑》《李白长安行》《昭君行》《杨门女将》《逐梦桃花源》等精品力作,获评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全国民营剧团优秀展演剧目等。
“今月,我们出台了《西安市进一步推动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采取设立市级艺术基金、建立帮扶结对机制、实行‘商演+惠民’模式等举措,发挥好文艺院团传承发展秦腔艺术的主力军作用。”程锐说。
西安易俗社把秦腔《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拍成𱄿D电影,还拍𱅀K数字电影《昭君行》、动画片《三滴血》,通过科技赋能,让观众在影院里有沉浸式看戏的感觉。秦腔不仅能看,还能玩。“易俗社·梨园夜”项目将百年博物馆变成活态艺术世界,游客穿戏服、画脸谱,深入了解易俗社的百年历史。“我们想让秦腔从舞台艺术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让听秦腔、懂秦腔成为时髦的事?!?#35199安易俗社副总经理陈超武说。
国家级非遗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惠敏莉说:“我们这代人,既要当好传统的守护人,让《三滴血》的梆子声永远清亮;也要做好连接当下的摆渡人,让全世界听见咱们的秦声秦韵?!?/p>
今月,西安三意社的首部非遗秦腔竖屏微短剧《火焰驹》开播,掀起一股“秦腔潮”,收获众多年轻观众的好评。“这部剧实现了三重突破?!?#35199安三意社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侯红琴说,“载体革新让戏曲走进手机,手法突破用影视语言解构程式化表演,受众‘破圈’让年轻人爱上戏曲?!?/p>
与此同时,三意社还在短视频平台开启了专业院团“艺播计划”直播,目前已进行了场直播活动,总观看量突万?!?#36890过秦腔唱段演唱、技艺表演、戏曲音乐科普等形式,三意社与全网戏迷互动交流,实现了‘老剧种圈新粉’的突破?!?#35199安三意社总经理助理张崇学说。
秦腔的根在人民,艺术繁盛需要让秦腔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西安年累计开展惠民演余场次,其中秦腔占比%。
“三意社是面向人民大众的秦腔剧社。这些年,除了在剧院演出,我们还将舞台搭到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居民社区、校园操场,把一场场精彩的秦腔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张崇学介绍,三意社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以定期开设社团课的方式,向孩子展示秦腔艺术、传授专业技艺。
西安易俗社平均每年演多场,遍布全多个省区多个城市。在西安的易俗社文化街区,天天有秦腔,每日游客.5万多人次。西安演艺集团则通过立体化布局、精准化供给、数字化传播,推出“西安有戏·幸福惠民”工程,搭建“中心剧场—街区戏台—乡村舞台”三级演出网络,持续探索“秦腔+旅游”“秦腔+科技”等新玩法,让秦腔绽放舞台的同时,走进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