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期”持續(xù)扎緊院士增選紀律之網

8月20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后續(xù)將進行外部同行專家評選、院士增選大會選舉,選出新增院士。
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這不僅是科學界的盛事,更是一面映照學術生態(tài)的鏡子。近年來,從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到“靜默期”制度,院士增選工作的紀律之網越織越密、越扎越緊。
這場增選紀律升級之路,并非簡單的規(guī)則加碼,而是一場旨在捍衛(wèi)學術純潔性、提升社會公信力的深刻變革。
增選紀律不斷嚴格,從“治標”向“治本”深化
在公布2025年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的同時,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向全體候選人發(fā)出紀律通知,重點強調“靜默期”等六項嚴格規(guī)定,違規(guī)者將面臨終身追責甚至取消院士稱號的嚴厲懲處。
“靜默期”要求,從成為有效候選人至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前,除因履行職務職責參加工作單位內部、工作單位上級主管部門、境外會議活動外,不組織、不參加有同行出席的其他各類會議和評審活動,包括但不限于學術會議、學術報告、項目評審、戰(zhàn)略規(guī)劃、咨詢評議等,不得在各類媒體以提升知名度為目的進行虛假宣傳、片面夸大科研成就。
在實驗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看來,靜默期的設立,是院士增選制度走向更加規(guī)范、透明的重要舉措。事實上,要攔截的并不是正常的“學術活動”,而是通過限制非學術因素的干擾,確保候選人的學術貢獻與專業(yè)水準成為評審的唯一核心依據,從根本上維護院士稱號的公正性。
“對于哪些學術活動是非正常的,大家心里都有桿秤?!蓖踬O芳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也提到,本次院士增選中的“靜默期”要求嚴格限制非學術因素對評審、評選等環(huán)節(jié)的影響,“這些措施可以進一步加強整個評選過程的公正性與客觀性”。
近十年來,院士增選紀律不斷嚴格化、制度化、透明化,體現出從“治標”向“治本”深化的發(fā)展趨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梳理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相關通知。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機制迎來重大改革,提名渠道收窄為僅限院士和學術團體推薦,同時明確規(guī)定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原則上不得作為院士候選人。這一年還引入了由全體院士投票的“終選”機制,“以考察候選人在更廣學術范圍內的認可度”。
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進一步細化了對候選人的資格審查流程,首次明確函請候選人所在單位上級主管部門對其進行組織審核與黨風廉政把關,審核內容包括基本信息核實、政治經濟品行問題審查以及身份資格確認,并將審核結果上報學部主席團審議。
而在中國工程院,增選工作的相關規(guī)定同樣逐年細化,曾在2017年發(fā)表過一封公開信,其中要求“遵守我院制定的院士自律規(guī)定和各項行為規(guī)范”。公開信里專門提到,在增選新院士時,應謹慎公正地用好院士的推薦權和選舉權,準確把握院士的標準和條件,不受干擾,公正無私地進行評審和選舉。
正如田剛所說,這些規(guī)定是從程序上加強約束,“也是對學術精神與科學道德的推崇和尊重”。
打造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回歸學術研究、科學研究的本質
田剛認為,人才評選的過程中,非學術因素是對評選權威性與公信力的挑戰(zhàn),如果任由發(fā)展,將會導致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被埋沒、投機取巧者獲益的局面?!皣栏衤鋵崍?zhí)行‘靜默期’等紀律,可以盡可能切斷不良影響,專注于候選人的學術成果和貢獻,做到‘用學術說話’。同時,嚴格的增選紀律程序對我國科技界和學術界的風氣也將發(fā)揮引導示范作用。”田剛說。
紀律框架的建立過程,其實正是為增選工作劃定清晰紅線的過程。2021年,中國科學院開始全面推行承諾書制度,要求所有初步候選人簽署《中國科學院院士初步候選人承諾書》,該院學部工作局還向候選人所在單位黨政負責人發(fā)出公開信,要求其共同維護風清氣正的增選環(huán)境,抵制任何不當助選行為。
2023年5月,中國工程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工程院關于嚴肅院士增選紀律的“八不準”》。中國工程院還出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中防止說情打招呼辦法》,明確候選人應承諾不以任何形式,本人或通過所在單位及他人實施說情打招呼的行為。
今年8月,中國工程院補充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院士增選紀律的通知》,特別強調院士不得參加候選人及其單位在增選期間組織的活動,不得違反規(guī)定私下接觸候選人及其委托人;候選人不得以匯報、請教、征求意見等名義拜訪院士等。
縱觀近十年來的發(fā)展,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從提名、評審到選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了明確的行為規(guī)范和紀律要求,監(jiān)督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從候選人自身延伸到其所在單位、推薦院士以及所有參與增選工作的人員。
直到今年,“靜默期”的提出成為保障增選公正性的又一重要制度創(chuàng)新。
“紀律上越來越嚴格了?!蓖踬O芳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這種制度層面的嚴格,對于構建健康、可持續(xù)的學術生態(tài)具有重要作用。”
在王貽芳看來,院士增選的嚴肅性與公正性,直接影響整個科技界的價值導向。而逐年嚴格的增選紀律,則是向廣大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學家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搞科研來不得弄虛作假。
在2024年6月中國工程院召開的黨紀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上,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駐科學技術部紀檢監(jiān)察組組長、科技部黨組成員高波也曾指出,廣大院士和全體機關干部要切實推動院士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嚴把院士“入口關”,自覺規(guī)范使用“院士”稱號,以身作則凈化科研環(huán)境和學術生態(tài)。
“通過‘靜默期’及其他紀律要求,將有助于形成更加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引導大家回歸學術研究、科學研究的本質,為中國科技事業(yè)的更好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碧飫傉f。